超50%中国成人有糖尿病或在疾病前期,诊断标准看这里
发布时间:
2023-04-28 14:06
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心脏病、癌症、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NCDs)已超过传染病,成为全球人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作为威胁全球人群健康最重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糖尿病全球患者人数增加迅速且发病率呈现稳定上升趋势。
2021年12月,国际权威医学期刊JAMA发表了关于2013-2018年中国糖尿病患病和治疗状况的研究,统计结果显示:2013年-2018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从10.9%增加到12.4%,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也在增高,并于2018年达到38.1%,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总患病率已经达到50.5%,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和前期患病率竟然在五年上涨约4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JAMA
1
糖尿病是什么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是因机体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地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出现的一种综合征。
高血糖或血糖升高是糖尿病失控的常见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人体的许多系统(特别是神经和血管)带来严重损害。因此糖尿病与各学科疾病有关联密切。
2
糖尿病的分型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主要糖尿病类型,占糖尿病患者的95%以上)是人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所致。
2型糖尿病多见于青春期后,患者多数肥胖,症状可能与1型糖尿病相似,但往往不很明显。因此,可能在发病数年且出现并发症后才能得到诊断。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青少年或儿童期发病型糖尿病)的特征是:
-
胰岛素分泌不足
-
年龄通常小于30岁
-
“三多一少”症状明显
-
常以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
-
非肥胖体型
-
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浓度明显降低
-
出现胰岛自身免疫标志物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时胎盘会产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此引发糖尿病。
3
糖尿病病因
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具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易感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看,但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 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 且在外界因素和体内环境的共同作用下, 糖尿病才会诱发出来。
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白细胞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
2型糖尿病已发现与多种基因突变相关,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等。
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运动过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会导致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更容易发病。
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4
糖尿病的危害
-
长期高血糖会影响机体血管和神经病变,损害心脏、血管、眼睛、肾脏等
-
成人糖尿病患者面临两到三倍的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危险
-
足部神经病变(神经受损)与血流量减少结合在一起,增加了患足部溃疡、感染以及最终需要截肢的可能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失明的重要原因,是视网膜小血管长期累积损伤的结果。近100万人因糖尿病而失明
-
糖尿病是肾衰竭的主要导因之一

5
糖尿病的诊断
HbA1c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诊断金标准:
虽然WHO早在2011年就建议采用HbA1c诊断糖尿病,但之前由于我国各地区测定HbA1c标准化差别较大,尚未能统一诊断标准。
2020版的指南里,在3项诊断标准后面,增加了HbA1c≥6.5%,其标准与WHO的推荐一致。

6
糖尿病的干预和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
保持理想的体重、适当运动、改变饮 食结构以减少热量摄入、限盐、减少含糖或代糖饮料摄入、戒烟、 不过量饮酒和保持良好情绪等,不仅能减轻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也能改善糖耐量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糖尿病的治疗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可采用口服药物治疗,但也可能需要根据严重程度使用胰岛素治疗;并针对各个组分如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 紊乱以及肥胖等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

广东唯实生物HbA1c检测产品
助力糖尿病诊断更准确、更灵敏、更便捷
广东唯实生物推出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试剂盒(免疫荧光法)性能可媲美进口试剂,5分钟出结果,批内变异系数(CV)应小于5.0 %。
联系我们
如果您对广东唯实生物自主研发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试剂盒(免疫荧光法)感兴趣,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
电话:4009001339
邮箱:customer-cn@wesailbio.com
参考文献:
[1]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China, 2013-2018. JAMA. 2021 Dec 28;326(24):2498-2506. DOI: 10.1001/jama.2021.22208.
[2] WHO.糖尿病.2022
[3]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4] 陈晓丽,计仁军.糖尿病病因与发病机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4):189-190.
[5] 张娅,徐先明.妊娠期糖尿病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04):299-302.
推荐新闻